释宏满:如何做一个感恩的人
释宏满:如何做一个感恩的人
释宏满:如何做一个感恩的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为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词句,以及“施恩不图报”的美德,“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和衔环结草,一饭千金的美谈;饮水知源、恩风长扇的佳话,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这些无非是要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感恩,可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样的古训有没有深深地渗透进我们的血液呢?真的是很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与反省的。 有文字专家分析“恩”字结构,“恩”,从心、从因,因从口大,乃就其口而扩大之意,亦含有相赖相亲之意,心之所赖所亲者,彼此必有厚德至谊,即他人给我或我给他人之情谊。依此我们可以理解,所谓的“感恩”,就是对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或团体,要深怀感谢,铭记恩情,并在自已有能力的时候加以回报的一种思想行为。记得一则寓言:说有一个人,当有人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的时候,无论他是多么的无辜多么的愤怒,他都会把这个人的名字刻到沙子里;当有人帮助了他、善待了他,哪怕只是一个浅浅的微笑,他却会将这个人的名字刻在石头上。别人不解,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当一个人的恨应该像这沙子里的字一样,让它随风消失;对一个人的恩,却应该铭记一生。” 然而,在古代,忘恩负义或恩将仇报的人都为人们所唾弃和不耻,但这毕竟是少数。三国时的吕布,就是这样的典型,虽然其勇猛异常,武艺超群,但他见利忘义、反复无常、刚愎自用的性格,最终遭到了应有的报应。而与吕布正好相反的人物关羽,却是一位忠、勇、义的化身,自从和刘备桃源结义后,忠心跟随刘备打天下,以报答刘备的手足深情,即使身陷曹营,被曹操用金钱美女引诱也不改初衷。还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人们不仅赞赏他的才能,更钦佩他的忠诚和知恩图报的精神。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倾其一生才智,忠心报主,扶佐汉室,兴国安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可是,到现在,却有不少人是不会感恩,更不知感恩的啊!近来在报刊上经常看到这样的事件发生,真是让人感慨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与社会的无情。例如:今年6月30日,在沈阳打工的青年韩磊在丁香湖游泳时,突然听见喊救命声,一男青年在水中挣扎。韩磊游了300多米,奋力将落水者托出水面,在将落水者送到岸边时,却被突如其来的大浪卷得不见踪影而意外死亡。韩磊的家人、目击者以及当地政府在为韩磊申报烈士时,惟独缺少获救者的证明。尽管家人四处贴寻人启事,尽管当地的报纸、电视等媒体连续十多天跟踪重点报道,呼吁获救者站出来,但半个多月过去了,获救者至今不露面。所有人的期盼,变成了一种凄凉的等待;还有救了19人而牺牲了的重庆开县农民金有树,他救的人中,没有一个人来参加他的葬礼,甚至有的被救者说他救人是为了得奖金;以及,11年耗资300多万元,资助178名贫困孩子上学身患癌症的深圳著名歌手、爱心大使——丛飞,在他生命垂危时,那些曾受他资助过的学生,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更不用说帮助他看病。这其中就有好几个读完大学并有了一定经济基础,还有好几个就在深圳。新闻披露后,那些正在接受他资助的学生及其家长,竟抱怨“你不是说供我们到大学毕业吗?现在不出钱了,不是坑人吗?” 看到这样的事件,只要稍微有点良知的人都会眼酸心痛,悲伤难过。为什么在今天交通便利,资讯发达,科技进步,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为什么源远流长的感恩情怀与传统,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生动体现?为什么知恩、报恩的声音离我们越来越远?我想主要有两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过分追求现实经济利益,导致传统道德精神的沦丧。自改革开放以来,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品质却并没有因之而得相应的提高。尤其是道德思想修养、自身素质等方面,日渐走向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二、很多人常常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情谊,恩惠和德泽,以为是理所当然。俗语说得好:一升米救一个人,一斗米害一个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你的帮助,那你就是他的大恩人;假如你一直给予他帮助和恩惠,有一天不给他了,他反而会忘恩负义或恩将仇报的说你害了他。记得有位哲学家也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但事实上,一个人来到社会后尚未作任何贡献就已经得到了社会恩泽,享受着科技文化和教育等社会资源和社会服务。一个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首先是他人和社会帮助的结果。所以,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就要学会感恩。 二、我们为什么要感恩? 根据佛教缘起理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互为因果的联系,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都不是独立的、单一的,必然与某些事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佛教的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的思想,就是教导我们:人与大自然、人与环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把我们每个人由过去业因所感的身心叫做正报,即我们生命的主体;而把我们身心所依托的山河大地、国家社会叫做依报,即我们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相互依存、一体不二的关系。同样的道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体不二的。怎样才能做到依正不二、自他不二呢?我想最好的答案就是报恩。报恩,就是要求我们时时刻刻对一切事、一切人都要有感恩的思想,不要把自己和自然 、社会对立起来,不要把自己和他人对立起来。由此可知,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是因为有无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辛勤劳作和密切配合的结果。我们一个人的生命离不开全世界所有人的生命。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哪怕他(她)再独立再努力,他(她)依然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生存。所以,我们要感谢他人,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赋予的一切成果了。生活中,当我们每天享受清洁的环境时,我们要感谢那些保洁工作者;当我们喜迁新居,我们要感谢那些建筑工人;我们日常的饮食,要感谢农民兄弟;当我们出行,要感谢司机;当我们读一本好书,要感谢作者的创造。以及感念众生从旷劫以来供我所需,便会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报恩心,而不会去侵害众生;感念宇宙自然界,太阳供我光明与热能,空气供我呼吸,雨水供我洗涤,花草树木供我赏悦,那么我们便会爱护大自然,爱惜花草树木,便不会践踏自然,那么环境便能得到净化,所有这些,我们都应感谢。 因此,在生活和做人方面,我们都要常怀感恩。常怀“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在现代社会这个分工越来越细的巨大链条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价值,每个人有意无意间都在为他人付出。当我们感谢他人的嘉言善行时,第一个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应该怎样做,怎样做得更好。也许,这只是一种非常单纯的回报心理,然而对于构建一个和谐、健全的社会,则是非常有意义的良性循环。三、感恩有哪些内容? 人生于天地间,父母师长、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邻里乡党,乃至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以及山川草木、日月风雨,都与我们有着深缘和深恩,所谓“大恩不言谢”。虽然他们不言,不向我们请求索取,但我们要时时铭记他们的大恩大德,而不可知恩忘恩。如果一个人不知感恩,那么他就无以立身,无以言诚,无以为人,更无以成圣了。如果一个人总是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活着,总是在想应当如何报答别人,他的生活一定是很有意义的。他将奋发出自身的力量去帮助别人,看到的都是人性中善的一面,他的善良将和别人的善良产生相互感应。一个整天想着如何报答别人的人是不会烦恼的,因为烦恼总是与自我名利有关。因此,培养感恩需要悔悟之心,要经常想自已为国家,对社会付出多少,而不要抱怨社会,不要抱怨他人。感谢生活,感谢他人,感谢父母,感谢社会,感谢一切帮助过我们的人,只有心存感激的人,他的人生一定是最开心最积极的。可见,感恩对于人生是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啊! 佛教的实践伦理是始于知恩,终于报恩,故恩之思想在佛教里是占着极重要的位置。佛教的教义精神和实践内容都非常强调这一思想。《大智度论》说:“知恩是生大悲根本,开善业初门,人所爱敬,名誉远闻。死得生天,终成佛道。反之,不知恩人,甚于畜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