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见 > 正文内容

谈锡永居士:《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 导读 五、应成派如何评价余宗

2024-11-13正见
谈锡永居士:《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 导读 五、应成派如何评价余宗 谈锡永居士:《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 导读 五、应成派如何评价余宗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导读 五、应成派如何评价余宗

谈到这里,我们已经将四宗的宗义,择要介绍完毕。接下来,便应该介绍应成派如何评价各宗的宗义,由此显出一个“道次第”。

应成派认为,由自续派以下,各宗的空都是不彻底的,其不彻底,仅有程度的不同。

他们的不彻底,都由一个观念造成:认为假必依实,倘若一点实法都没有,则假法亦无由安立——在这样的立场下,他们反而将不立实法的人,视为落于断边。

自续派跟应成派最大不同之处,是承认一切外境有自相。这即是他们执以为实之处。

谈锡永居士:《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 导读 五、应成派如何评价余宗

这其实是用甚么观念来见世俗法的问题。

自续派见世俗法,一方面见其如幻,可是一方面却又觉得这“如幻”是有自相的。因此说,胜义无自性,世俗则有自性。世俗法在世俗谛的层次,这自相即是它自性的表徵。

应成派则不同。见世俗即是见世俗,不觉得它有甚么自性。因此便不须用“自相实有”来安立世俗的自性。

再说得通俗一点。

自续派对于人(补特迦罗)或对于法(事物或现象)始终摆脱不了一个概念:名言假设之外,总要有点甚么。

应成派则认为,名言假设就是名言假设,若于名言外有一安立,无论其安立如何微细,都是实执,一有实执,便是“人我执”、“法我执”的烦恼障,由是成为轮回的根本。所以在应成派的立场,若“唯觉有我”、“唯觉有法”,这种直觉观念并非错误,因为它仅属于世俗名言量。可是一旦加以寻求,则无论认为有点甚么可得,这“得”便是错误,因为成为执著。

也可以这样说,觉得有“我”、有“法”,一点也不要紧。但有“我执”、“法执”,那便是烦恼障与所知障,障碍我们解脱。

由这样的观点,便知道唯识宗的“自证分”,在应成派看来便也是执著。依自证分而建立的依他起性,当然更属执著。而且比较起来,自续派的执著还细一点,唯识宗的执著则较粗。因为自续派的执著唯在外境,而唯识宗的执著则在内心。

至于经部宗,他们的执著又比唯识为粗,因为他们认许自证分与外境都属实有。

毘婆沙宗若跟经部宗比较,则他们的执著更粗,他们认为“三世实有”,那就比经部宗只认为“现在世实有”要粗一点。

四宗次第的建立,即依其对“人”、“法”的概念而定。对此二者执著愈粗的,次第最下,而无任何执著(即不依任何实法来建立名言量)的应成派,则次第最上——但须注意,下下实为上上的阶梯,所以只是认识层次的问题,而不是只持上上,便去否定下下。亦不是将四宗的宗义混合来应用,在修道过程中碰到甚么观点适合自己,便割取这观念来支持自己。近人有责西藏密宗随意割裂宗派理论者,他们其实是绝不理解“道次第”这个重要原则。

可以举一个例来说明这点—--

学习“纯数”的人,虽然层次比“算术”为高,亦不宜因为自己有了纯数的概念,便去否定机械式的算术(但却可以指出算术运算的机械性)。

在运算过程中,有时要应用到“集论”,有时要应用到“算术”,亦并不因为集论的层次比算术高,就硬要不应用算术。当他使用时,亦并非对集论或对算术的割裂。

下面的一张表,应该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这“道次第”的概念。要理解西藏密宗,这概念极为重要—--

应成——诸法名言无自性

自续——诸法名言有自性,胜义无自性

唯识——内识有自性,外境无自性

经部——内识外境皆有自性

有部——内识外境三世实有自性

这张表,是依“有”的立场而建立,即道次第愈低者,其所“有”则愈粗。我们再提供另外一张表,依“空”的立场而建立,即道次第愈低者,其所空愈不彻底—--

应成——诸法名言无自性空

自续——诸法胜义无自性空

唯识——诸法能取所取空

经部——独立实有体空

有部——名言中之独立实体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