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成为临帖高手,靠的就是这两招!怀素自叙帖他仅用一招搞定
转载自作者:书法家
董其昌临帖水平高是公认的。当年晚明四大家之一的邢侗,看到董其昌临的王羲之《十七帖》后,大为赞赏。
他认为董其昌的临帖功夫很高了,笔意、笔法已经和原作者相差无几。他临摹的字帖足以流传后代。由此可见董其昌临帖的功夫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董其昌临帖水平如此之高,肯定是有他的方法的。
董其昌临帖和我们一样,他也是看不到古人书写时的视频资料,基本靠猜,通过墨迹琢磨出古人的用笔技巧。只不过他是有方法的,不是瞎猜。
方法一:上窥
上窥,顾名思义就是寻根。我们临帖时往往会被错综复杂的书法线条迷惑:不知这一笔用的什么笔法?
如果这时你死磕这一笔,就会钻牛角尖,因为单看墨迹有很多方法可以写出来,况且很多字帖肯本就不是墨迹本,看石刻本更是在瞎猜了。
打个比方,欧阳询的《九成宫》你肯定临过。其中的“竖钩”,有人用跪笔弹锋画出来,也有人一笔写出来,你说哪种对?你猜欧阳询用哪种写?反正结果都能写出来。
所以靠看字帖猜笔法误差很大,甚至是错误的。董其昌就很聪明,他用了一个“上窥”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董其昌临怀素的狂草字帖《自叙帖》,很多笔法问题也是让他抓耳挠腮。他一想怀素是学王羲之的,笔法来自王羲之,不如用王羲之的笔法临《自叙帖》试一试?
结果很多怀素的笔法困惑问题迎刃而解。有书上记载董其昌用的王献之的笔意临的《自叙帖》,我觉得都一样,都是用的“上窥”的方法。
董其昌仅用一招“上窥”,就把怀素笔法自由度的《自叙帖》搞定,实属不易。
究其原因,中国的书法都有师承古人的特点。虽然后代书法家的笔法变化很大,但是都有前代书法家的影子。
比如怀素,他其实就是在王羲之草书的基础上的创新。
你乍一看好像和王羲之的草书有很大的不同,其实依然可以看出王羲之的笔意在其中。这就是董其昌的高明所在,不被字帖表面的笔法所迷惑,直接摄取原作者的“笔意”,笔法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方法二:下探
下探,就是根据后代书法家的笔法来理解前代书法家的笔意。你理解了“上窥”,下探就很容易理解了。
董其昌临智永的字帖,他没有用“上窥”的方法去翻他学的谁,而是用“下探”的方法,去看后代书法家谁学他最好。
他盯上了褚遂良,他认为褚遂良学智永最得精髓。结果董其昌临智永的字帖也是顺风顺水,顺手拈来。
“上窥”和“下探”其实目的就一个:摄取原作者的笔意。这也是董其昌临帖所用的这两个方法的中心思想所在。
笔意和笔法是不同的。笔法是实的,笔意是虚的。笔法可以随时变,但笔意却很难改变,笔意如同一个人的性格一样,即使被掩盖,也会留有痕迹。
董其昌临帖的核心思想就是摄取原作者的笔意。所谓的两个方法都是活的,你可以“上窥”也可以“下探”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容易理解怎么来。
最后总结:
董其昌能成为临帖高手,靠的就是这两个方法,一个中心思想。但核心是这个中心思想——摄取原作者的笔意。
原创作者:墨虫